

春节期间炒股什么叫加杠杆,是不是很多年轻人又感受了七大姑八大姨的催婚催育连环炮?
说实话,我很同情年轻人,过个年还被各种催。
但今年春节我观察到了一个神奇的现象。
当年轻人发现「房价太高」「职场歧视」「育儿成本」这些重型武器失效之后,往往会祭出最后的核弹攻击:
我就不结婚生娃,以后大不了去养老院。
这招,效果很好,往往就终结了话题。
我是很支持年轻人的自由选择的,但不得不说,这话,有逻辑矛盾。
不想结婚生娃的年轻人,都在追求「个人主义」,现在开心就好,哪管以后洪水滔天。
但他们对自由主义的兜底,又很「集体主义」,以后大不了去养老院。
感受到矛盾了么?
如果有大佬还不清楚,我就多说两句。
说「我就不结婚生娃,以后大不了去养老院」的年轻人,往往对养老院的认知不足。
养老院可不是什么24小时自助尊严贩卖机和个性化生活模式打造站,而是个披着现代外衣的集体主义修道院。
比如吃——为了照顾牙口不好的老年人和低盐低油摄入需求,往往就没办法做的好吃。
比如作息——别想什么自己待在房间里面玩,都是集体活动,定时起床定时熄灯,护理员才不敢放老人一个人待着。
矛盾点这就出来了。
左手举着“不婚不育保平安”的旗帜,右手攥着“大不了去养老院”的赎罪券,但左右手实质上是互博的。
今天,我就给各位大佬深扒一下,「为什么现在不结婚生娃,以后大不了去养老院,是个伪命题」
一、消费主义炮制的“自由幻觉”
美团账单曾经做过统计,独居年轻人每年砸14.2万在“悦己经济”上。
从盲盒到B站大会员,从网红餐厅打卡到剧本杀包场,说实话,玩的是很开心的。
这背后,当然少不了消费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推波助澜。
为了让年轻人多花钱,甚至贷款消费,这些商家和品牌不断的宣传着「一个人过得更开心」。
问题是,资本可不会告诉你,「自由选择」看上去像是超市货架上的商品,但最后是需要买单的。
而且,价格不低。
中国有个很值得借鉴的邻国,日本。
日本在老龄化上走的比中国快了一大步,日本人踩过的坑,大概率中国人是避不开的。
日本介护研究所数据显示:85后群体中62%幻想着「个人时光定制系统」,而75%的养老院仍在执行昭和年代的集体作息表。
这种跨次元认知偏差,堪比以为老了能元宇宙购置了海景大平层,结果老年公寓连窗户朝向都没得选。
请允许我拽个文:
鲍曼的「液态现代性」在此完美显形——消费主义将自由异化为永无止境的购买行为,而养老院的集体规训恰是固态现代性的强势反扑。
年轻时喊着「断舍离」的极简主义者,晚年却不得不与6个老头共享20平米空间,在日本这个发达社会都很常见。
二、数字化生存的「楚门世界陷阱」
年轻人的不婚不育想法,除了有现实经济问题的束缚,很多时候也来自于社交媒体的信息茧房。
把朋友圈经营成ins风样板间,误以为人际关系和亲属关系能像App一样随时卸载。
但美国人先做了场社会性实验。
斯坦福实验室发现,屏幕社交让现实共情能力暴跌27%。
而这点,对于未来的集体主义养老院生活,很重要。
各位大佬可以试想一个场景:
这些“点赞狂魔”以后住进养老院,当护工要求他们在晨练时放下手机集体做操,大概会触发比帕金森更剧烈的震颤。
但我们聊点更真实的场景:
福柯的「规训社会」在养老院完成终极形态进化。
全景敞视建筑里(一些养老院为了避免老年人摔倒无人及时发现),老年人的如厕时间都成了大数据分析样本。
所以努力痛骂996是「现代奴役」的个人主义斗士们,很可能,将在2070年深刻理解什么叫「老年007作息表」。
三、养老院的“计划经济残余”
那可能有年轻人说了,我年富力强的时候多赚钱,以后住个高端定制VIP养老院不就行了么?
还是不行。
不论你交多少钱,成本都是养老院的第一考量。
已经有学者研究过:允许10%老人搞特殊化,人力成本将激增215%……
比如在国内做的顶流的高端养老院泰康之家,其住户平均每日需遵守7项集体活动安排,个性化空间压缩至28%(原宣传承诺60%)。
没办法,这样做一方面更好管理,一方面成本就是低。
集中开火的成本要比单锅小炒更高,也这意味着养老院的食堂必须像春运火车站般准时放饭。
所以幻想“养老院米其林”的吃货们,终究要面对比公司团建还难吃的营养餐。
毕竟厨子可没空为某个老头单独炒盘少油少盐的青菜,再为另一个老太太准备一份水煮肉片大餐。
都给我吃统一的所谓「营养餐」。
点外卖?想都别想。
出于风险考虑,养老院根本不敢让老年人接触不知道来源的食品。
不信?可以看看中国各大高校对于外卖的态度。
我说的极端一点,这甚至不能怪养老院只想赚钱。
北京养老院有一个赔付数据:放任自由作息的机构,意外赔偿金是严格管理机构的4.7倍。
没办法,老人一个不小心滑倒,都是大问题。
这解释了为什么养老院的夜巡比高中查寝还严格。
那当护工拿着手电筒突袭查房时,那些坚信「个人主义」的人才会领悟到:年少时躲被窝玩手机的技能,原来是老年生存的必修课。
四、伺候你的,就是「个人主义」护工。
还有一个无法避免的难点就是,你想「年轻的时候及时行乐,老了大不了去养老院」,却忽略了到那时候在养老院做护工的人,大概率也有这想法。
有机构做过一个调查,00后护工,83%明确拒绝伺候“刁蛮老人”。
这就很诡异。
年轻人在支持「00后整顿职场」,但这可能正在为30年后的养老维权战培养对手盘。
因为未来的养老院必然会上演史诗级魔幻场景——个人主义护工VS个人主义老人,双方拿着《员工守则》和《消费者权益法》互相battle,完美诠释什么叫“用魔法打败魔法”。
五、别再自欺欺人了
所以不结婚生娃,没问题。
但别再自欺欺人了,以为养老院可以兜底。
当你把养老院想象成自由的应许之地时,本质上和相信方便面包装上的牛肉块一样天真。
那些坚信「金钱能买尊严」的理想主义者,建议立即启动养老院三日体验游套餐(必备装备:降噪耳机、便携坐便器、微型摄像头)。毕竟在集体主义修道院里,当年在星巴克要中杯的倔强、在火锅店调蘸料的讲究、在电影院选座位的挑剔,都将被统一定义为「老年痴呆前兆」。
最后友情科普:养老院的真实画风介于军训基地与幼儿园之间,区别在于——这里既没有青春的荷尔蒙,也没有童真的豁免权。
当你第七次因为藏零食被护工训斥时炒股什么叫加杠杆,或许会顿悟:年轻时叫嚣的「不婚不育保平安」,原来是给养老院KPI保平安。
Powered by 在线炒股配资平台_炒股配资网论坛_炒股杠杆真实操作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